严雅楠
(资料图片)
在每年农闲或者深秋喜获丰收之时,当你走进河湟乡村的农家,经常能看到一家人热火朝天地烙饼、散拌汤、卷萱麻饼、津津有味地食用“背口袋”的场景。
“背口袋”——一种用萱麻草制作的青海高原特色小吃,是将萱麻熬成稀糊后涂于烙熟的青稞面(现在多为白面)薄饼上卷着吃的面食。
好客的主人端上了“背口袋”,接下来就是对客人食用技巧的考验了。严雅楠 供图
初见那种形状奇特、吃法也稍显古怪的食物,在热情好客的农民的再三介绍和其乐融融的环境气氛的感染下,试探着食用一两个“口袋”后,无论是地道的青海人还是外地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感叹它的普通与奇特,营养与新鲜。
“背口袋”是青海高原汉、土等民族的农民比较喜爱的特色小吃之一。过去因为生活贫困,大部分人仅仅在重要节日、婚丧嫁娶或家有尊贵的客人做客时才制作“背口袋”。传统的制作,先用晒干的萱麻和青稞面散成拌汤,然后均匀地涂在事先烙好的薄面饼上卷紧,用刀切成两段后就可食用。用新鲜萱麻制作的“背口袋”吃起来酥软爽口、清香异常。因其形同农民家中装粮食的毛织“口袋”而得名,也有少部分地区的人称之为“根子”或“节头”。
吃萱麻卷饼是很需要一些技巧的——比如要把它搭在手背上,食用时要先吸吮饼中卷裹着的萱麻拌汤,然后轻轻咬断面饼,等等。这对首次品尝“背口袋”的人而言难度很大。如果展开吃“背口袋”的比赛,熟练掌握技巧的人就会在速度和数量上占明显优势,不会吃的人则很难对付四溢的萱麻汤汁,狼狈不堪。有时如遇到带有娱乐性质的吃“背口袋”比赛,吃者狼吞虎咽,看者呐喊助威,场面着实热闹。
时至今日,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背口袋”的制作除了使用食盐、清油、青稞面和萱麻粉末等传统原料外,很多农家还会外加香油、葱花、花椒、鸡精、茴香、桂皮、草果等各种调料。
“背口袋”的制作方法十分独特。严雅楠 供图
萱麻是制作“背口袋”的重要原料。萱麻学名“荨麻”,是一种常年生草本植物,属萱麻科蝎子草类,主要分布在墙根、小径旁、灌木丛林等地方,春发冬谢。萱麻全株淡绿色,全株密生蜇毛,人兽触之奇痛,并使皮肤迅速浮肿发痒。萱麻的茎和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萱麻全草可以入药,其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具有祛风定惊、消食通便的功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萱麻又称毛薮。杜子美有除薮草诗,是也”。青海人也把它叫作“咬人草”。在采集萱麻的过程中,为预防被毒刺扎伤,一定要做好双手的防护。
在萱麻生长茂盛的4月至6月,到大山深处采集一些新鲜萱麻,将其煮熟捞出并捏干水分,再用清油凉拌、卷在已经烙好的薄面饼中食用,俗称为“湿萱麻”制作法。如果想把萱麻储藏起来在寒冬时节享用,就需要把萱麻放在太阳底下暴晒,直到完全晒干时,碾成细末放置在阴凉干燥处,这样可以储存十个月而保持味道不变。
过去,条件艰苦的人家能吃到“背口袋”是奢侈的享受。如今,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青海的一些农家乐、农贸市场、小吃铺,经常能看到采集好的萱麻和制作好的“背口袋”,甚至在一些高档酒店也能见到它的身影。“背口袋”的香味早已飘出大山,飘向远方……
栏目主编:辛元戎
总监:王丽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