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形胜,意味绵长。
前不久,在一场港深地名故事征集大赛上,我在会上发言,地名应该是更宽泛一些的概念,理当包含各类地理名称:山名、水名、地名、路名及站点名等等,据此可以征引出不少历史,故事,人物,民俗与文化。一个称谓便包蕴丰富,触角广泛。如香港的浅水湾,游人皆知是一处可观海嬉水之海湾,知识人到此,则多半会想起一九四二年病逝于香港的著名女作家萧红。沙滩上有一座名为“飞鸟三十一”的雕塑,就是为纪念曾埋骨于香港浅水湾的萧红而立。
(资料图)
仲春时节,暌隔四十多年我再到桂林,便想得知,桂林一名,是否因桂树成林,香气四溢而来?中国以“桂”冠之的地名并不少,除了桂林之外,县级行政还有桂阳、桂东、桂平、临桂、平桂……其中,桂阳、桂东隶属湖南郴州,其余在广西。
桂林是带“桂”字地名中唯一的地级市。
其他以“桂”冠名之地,未必与桂树相关,桂林则殆无疑义。
桂林一名,最早的史籍记载见《山海经》。我手头有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九月第一版袁珂校译的竖排版《山海经》,平装本定价人民币一点八五元。
《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贲隅东。”晋,曾任丹阳参军的郭璞注“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贲隅,今广州市番禺区。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古代八桂代指桂林郡,桂林郡即是由桂树多而得名。
我有些好奇的是,为何《山海经》特别指认桂林是在番禺东(准确地说,是在番禺的西北向)?而不是别的更有名的城市之东或西呢?
经查得知,番禺为秦置古县。公元前二一四年,岭南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番禺是南海郡的首县,并为郡治所在地。番禺建县自此始。也就是说,番禺这个地名,在先秦就很有名了。
且慢!正当我要为自己平生最喜欢的桂花命名的桂林而雀跃之时,读到以下一则: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这里所说的“桂”,是壮语gveiq的谐音,药用价值极大的肉桂。
桂林郡的“桂”字确实来源于桂树,可是此桂树非彼桂树。亦即桂林是肉桂之林,肉桂即玉桂。
肉桂也好,桂花也罢,都不影响我对这两种树的喜爱,自然也不影响我始终如一对桂林之美的印象。
这种印象在品尝了当地的自治区级非遗食品桂花糕之后,更多了一层口舌的滋润和酥香。
此次到桂林,朋友安排的酒店在秀峰区滨江路的一家酒店。我的房间阳台正对漓江,樟树掩映,细雨迷蒙,面对拱窗外拍照,恰如一幅色彩鲜明的山水画。说来也巧,酒店掌门人王保良得知我采写过不少非遗传人,安排小酌。聊天得知,他在操持两个酒店的同时,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秝园桂花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这一晚我们谈了很久,之后冒着春寒料峭的毛毛雨,去到步行街他的“秝园桂花糕”的门店盘桓。
出生于一九七六年的王保良告诉我,他们这一脉王氏,并非“土著”,祖籍浙江,迁来广西定居王家山之后男耕女织,发挥了浙江人吃苦耐劳、随遇而安的天性,在当地逐渐繁衍成一个熙攘大家族。江浙一代自古便有制作糕点的传统,桂林历来也盛行在重大节日祭祀及走亲戚的日子,自己制作糕点,是奉祀,也是礼品。王家祖辈们便开始尝试结合桂林当地特色和实际需求,不断改良发展从江浙带来的制作技艺,逐步形成了具有家族特色的糕点,据家族史记:清代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年),王程士(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七五年)在家乡带领乡民建设耕作时,恰好是桂花盛开的季节,谷仓的粳米和糯米既是三餐之物,也是糕饼原料,王程士就把家族传承的模具与手段合盘端出,精心制作了桂花糕。闻之芬芳,尝之甘糯;分食左右,得到交口称赞。
从此,桂花糕的制作既是发扬与传承,也是一个大家族的营生手段。长者为了铭记,冠以私宅院名:“秝园桂花糕”。
一个“秝”字难倒了我,不知其读音与含义。王保良告诉我,秝,通经历的历。
证之《古汉语大辞典》、《说文.秝部》:“秝,稀疏适秝也。”也就是均匀之貌。通“历”,有一个词,历历分明。我在想,一个秝字有境界:秝是两个“禾”字,桂花糕所用的粳米和糯米,恰是两种禾苗;辅料桂花从树上摘下,洒落在簸箕里,也是清晰可辨,历历可数。
我们在夜色中边走边谈,王保良告诉我,传统技艺制作的桂花糕,需要不少工具──传统大木桶:用于粘米糯米的浸泡用具;传统石磨:用于粘米糯米的研磨用具;传统木质筛子:用于糕粉的筛製用具;传统製糕模具:用于糕粉入模定型的用具;传统模印:用于在成品桂花糕上印制标志的工具。
传统食品走商品市场,既不能完全丢掉手工艺,也需要引进现代设备。完全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做不出袅袅乡愁的口味;一味强调传统模具生产,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王保良无疑是一个善于思考、也勇于实践者。疫情封控三年,他借贷盘下的漓江边两个相距百米的酒店,一个欧暇,一个亚朵,入住率很低,压力极大;一旦解封,作为旅游城市的桂林,优质地段的酒店供不应求,他能够舒心打一个大大的酒店翻身仗了。可他心有所念的还是父辈做的桂花糕。一个有追求的人,觉得沉浸在自己喜爱的事业里,那种身心愉悦的感受,不是挣钱多少能够匹敌的。
现如今,他盘下了二千馀平方米的厂房,其中研发区二百平方米,静态展示区五百平方米,制作技艺体验区三百平方米,生产区一千馀平方米。次日告别前,他带我到桂林象山街道苗圃路三十二号的厂房去看过。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他能整合非遗生产、研发,陈列展示,乃至非遗培训基地三位一体,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一块小小的桂花糕,承载着桂林山水之外的香远益清。
唐代诗人李商隐咏桂林:“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如果你来到桂林,眼目摄入灵山秀水之际,请别忘了品尝一下桂林桂花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