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降准是指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加社会上的流动资金。比如,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10%, 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50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50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变为4500万元,如果下调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为9%,则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5000万元存款 ,要向央行缴存45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变为4550万元。
降准和降息都是一种款松的货币政策,都会增加社会上的流动资金,那它们之间又存在哪些区别呢?对老百姓的生活又有哪些 影响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资料图】
1.面向的主体不同
降息:是指央行降低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对储户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即降低存款利率,会导致储户的存款收益减少,降低货款利率会降低储户的贷款成本,因此,降息面向的主体是储户。
降准:是指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较大,降准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面内的主体是商业银行。
2、作用方式不同
降准可以释放商业银行在央行的保证金增加市场资金供给,有利于刺激生产环节,降准是为了释放银行业的流动性,让市场上的钱多一些;降息不增加市场资金量,但可以改变资金的投向。
3、主体不同
降准是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而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国家规定的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上缴的金额,因此,降准的主体是央行;降息是指降低存贷款利率 ,因此,降息的主体是商业银行。
简单说,所谓“降准”就是央行让银行“少预留钱”,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放贷,这是增加市场流动性的主要方式。
央行“降准”,此时市面上流通的钱会变多,钱变多了,企业贷款变得简单,而投资机会同步增多,这有利于提振经济。
整体来看,降准让中小企业贷款变得相对容易,实体经济逐步热络;市面上流动的资金变多,部分资金会流向股市和房市,推动股指和房价走高。
当然,经济社会是非常复杂的,股价和房价都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单纯的“降准”对于房价和股价,影响有限。
来源:新华网、中国基金报、金融界等
编辑:吴萤萤
责编:段忠俊
关键词: